时间:2020-09-09 作者:admin
在同期的卫星会期间,各大手术轮番登场,大咖们纷纷亮出“绝活”,学习气氛非常浓厚。9月5日中午,澳华内镜邀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枫教授进行了澳华光通内镜的运用分享,同时由北京协和医院杨爱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鹏教授担任主持。
卫星会现场 | 各位消化界学员众多
针对于医生手术过程中相当关心的画质清晰度问题、使用场景便捷度及功能选择问题、系统稳定及安全性问题,刘枫教授根据自己的实际体会做了分享,内容翔实,引人入胜。
演讲开始,刘教授便提出了一个问题:目前中国早癌发病率很高,但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进口内镜,国产厂家有没有做好替代的准备?
大量精美的临床案例照片和视频
卫星会现场 | 临床案例照片分析
武
随后,一场漂亮的“大秀”也马上开启——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徐美东教授运用澳华AQ-200光通内镜带来了一例胃体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ESD手术演示。
卫星会现场 | 手术室实况
针对于目前消化内镜学中的技术要点及临床手术技术发展,9月5日下午,澳华特意开设临床专题研讨会。现场上、下两场不同主题的研讨会“密集输出”,引发了热情的讨论,结束之后仍旧让人意犹未尽。
研讨会现场 | 现场爆满,座无虚席
上半场我们邀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柴宁莉教授担任讲者,柴教授就本次消化大会所关注的“早癌”话题为我们带来了关于“食管、胃早癌的内镜诊断”的专题报告。同时,上海华山医院钟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李晓波教授担任主持。
柴教授从食管和胃早癌的判别方法、病灶形态等多方面阐述了内镜早癌诊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其方法。作为一名内镜医生,柴教授把内镜早癌筛查分成了四个阶段:想看见,看得清,怎么看,看得懂。这几个阶段也分别强调了内镜医师的意识提升,技术提升和内镜产品的提升。会上,柴教授在提及产品提升时,也对AQ-200光通内镜系统所特有的CBI Plus 分光染色技术在早癌诊断方面的重要帮助性给与了充分肯定。
研讨会上半场 | 柴宁莉教授演讲
行至下半场,我们则邀请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齐教授担任讲者,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卫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邹多武教授担任主持。
研讨会下半场 | 吴齐教授演讲
巧合的是,吴齐教授的“肠所预言”专题分享与柴教授的分享内容形成了绝妙的搭配,为在场观众完整体现了上、下消化道在早癌诊断方面的丰富案例和宝贵经验。
借由此次大会,众多消化内镜的“重磅大咖”纷纷齐聚,相比之前则更为关注国产内镜的发展现状与产品品质。因此,专家也纷纷“组团”至澳华内镜大厦,进行实地考察。